首頁 > 專題 > 臨港區(qū) > 最新動態(tài) > 正文

當三百年的花餑餑“面杖”傳給年輕人
2024-01-13 09:16:00   來源:   

在重要的日子,蒸一籠熱氣騰騰、造型多樣的花餑餑,自明清以來一直是山東膠東地區(qū)的重要民俗。如今,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,正在年輕一代手中得到創(chuàng)造性傳承。

農歷歲末,面食手藝人周海寧正忙著處理全國各地的花餑餑訂單,這是她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(jié)。9年前,21歲的周海寧從濟南回到家鄉(xiāng)威海臨港區(qū)汪疃鎮(zhèn),從母親于日芬手中接過面杖,從此沒再松手。

明清以降300多年,花餑餑一直與山東膠東地區(qū)的群眾生活、地方風物緊密相連。每逢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、紅白喜事,花餑餑必會被端上餐桌、祭臺,擺入禮堂,一塊普通的白面,在家家戶戶的巧婦手中變成仙桃、石榴、燕子、飛龍……

但近年來,隨著社會生活節(jié)奏加快,在家手制花餑餑的人越來越少。2010年,于日芬在汪疃鎮(zhèn)開辦一家花餑餑面點店,因為手藝好、群眾需求大,于日芬的店一開業(yè),訂單紛至沓來。

眼見母親一人辛苦,大學畢業(yè)的周海寧選擇返鄉(xiāng),成為老手藝的傳承者。對周海寧來說,傳承老手藝,也是重新理解故鄉(xiāng)的過程。

小孩滿月時,做福娃餑餑;清明時,做燕兒餑餑,歡迎南來的燕子;七夕時,做巧果餑餑送給心上人;春節(jié)時,做刺猬、青蛙、魚、龍等寓意發(fā)財、好運的小動物;元宵節(jié),按照全家人的屬相做屬相面燈……周海寧說,“花餑餑是越做越‘重’的”,不僅分量重,情意也重,承載傳統(tǒng)、寄寓美好,如今已是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鮮明代表。

母親于日芬是汪疃鎮(zhèn)花餑餑面食技藝協會會長,這些年在她的帶動下,不少花餑餑老匠人嘗到產業(yè)化“甜頭”。母女倆還共同培養(yǎng)徒弟,或因師承、或因天分,短短數年間,周海寧的手藝就比肩母親,擔當起授徒傳藝的主要責任。這些年,兩人一共培養(yǎng)了100多個花餑餑匠人,其中半數來自山東省外。

老手藝,新面孔。周海寧和其他人的加入,既是傳承,也帶來改變。傳統(tǒng)的花餑餑多是白色,造型也相對簡單。周海寧說,我們用果蔬汁將花餑餑做成各種色彩,還把造型做精做細,或更逼真,或更生動,或更可愛。她和徒弟們以傳統(tǒng)為基礎,結合文化潮流和市場需求,推出醒獅餑餑、蛋糕餑餑、寵物餑餑,又搭配造型組合,用豬頭和元寶組合寓意“珠寶”、福娃和葫蘆寓意“福祿”……新產品大受歡迎。

與周海寧一樣,26歲的林鵬也是花餑餑的青年傳承人。父親林榮濤是膠東花餑餑習俗的山東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,林鵬從小就生活在一個花餑餑的世界,為了廣師求益,還曾跟著于日芬學過藝。如今,他是威海市文登區(qū)一家花餑餑生產企業(yè)的車間主任,帶領數十名工人批量制作花餑餑。

話語不多的林鵬,喜歡安靜地鉆研技藝,他說:“我喜歡研究復雜精美的造型,讓花餑餑成為一件精美藝術品。”父親如高山在前,但林鵬憑借從業(yè)7年的沉潛鉆研,青出于藍,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。

記者看到,林鵬手制的小動物餑餑,造型圓潤飽滿、頗為可愛,而他細制的蘋果餑餑,幾乎和真的一樣。“花餑餑的造型創(chuàng)新不斷,但依然是人們表達愛的載體,內里的溫情古今未變。”他說。

“現在是花餑餑從山東走向全國的階段,來威海學習的人越來越多。”林榮濤告訴記者,年輕人的加入,正讓花餑餑這一傳統(tǒng)非遺快速現代化、生活化,越來越多的人得以認識花餑餑。

相關熱詞搜索:

上一篇:汪疃鎮(zhèn):打造人才奔流之地的“小鎮(zhèn)密碼”
下一篇:最后一頁

魯公網安備 37100302000175號
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7120180012

威海廣播電視臺 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

互聯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(AVSP) 魯備2009001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ICP備06041465號

違法不良信息舉報郵箱:whcmw2009@126.com  違法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631-5191950

網站熱線:0631-5191412  網絡實名:威海傳媒網  網絡設計/系統(tǒng)支持:威海傳媒網